與其責備孩子「只會踢球不會讀書」,不如鼓勵孩子「會踢球的孩子一定也會讀書」。
有一位媽媽,她的孩子在小學五年級時,參加校內的足球比賽勝出了,而且他更在最關鍵的一刻射入致勝的一球。回到家之後,孩子興奮地跑過來告訴媽媽:「是我射在最後刻射入一球才勝出的呀!」當時只關心孩子成績的母親聽到後,沒好氣地回答:「你雖然很會踢足球,但是功課怎麼一點起色也沒有呢?」
自從那次以後,她的孩子變得更加討厭讀書,這位母親無計可施,但郤不懂如何改善這樣的情況。
其實,當時這位母親如果能對孩子說:「你的足球踢得這麼好,功課方面只要稍加努力,相信成績一定也能跟你的球技一樣好。」,又或者告訴孩子:「你這麼會踢球,一定也可以把書念好。」這些都是帶給孩子期望的說法,能為孩子帶來鼓勵效果。
根據說法的不同,孩子的行動意願也會出現天壤之別的差異。以鼓勵代替質疑,才是激發核子努力的最佳方式。
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期待時,即使是沒有興趣的事也會想要積極去完成,這就是不同的說話方式能帶給孩子不同感受的印證。
不同的說話方式能給聽者不同的感受
即使是相同的內容,只要能改變說話方式,就能帶給聽者不同的感受和印象。
舉例,若對女孩子說:「雖然你的皮膚很白晳,但鼻子卻有點塌。」 這是任何人聽後都會不快的說法,女孩子必定會生氣。
但若對女孩子說:「雖然鼻子卻有點塌,你的皮膚很白晳呢!」這卻是令人都高興的稱讚。
即使是相同的內容,只要能改變說話方式,就能帶給聽者不同的感受和印象。
舉例,若對女孩子說:「雖然你的皮膚很白晳,但鼻子卻有點塌。」 這是任何人聽後都會不快的說法,女孩子必定會生氣。
但若對女孩子說:「雖然鼻子卻有點塌,你的皮膚很白晳呢!」這卻是令人都高興的稱讚。